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與上帝同在的安息”與“有上帝同在之地”

1. 跟“與上帝同在的安息”這個聖經神學主題相關的,是“上帝同在之地”這個附帶的主題。它在多方面豐富了“與上帝同在的安息”這個最重要的主題。

2. “安息”是在“與上帝同在”的前題之下,而人與上帝同在是先設定上帝與人同在。

3. 雖然“上帝與人同在”最重要的是一個屬靈的關係、屬靈的同在,但對著受造、有限的人來說,上帝是在某個“地方”來與人同在。

4. 所以上帝造人,就將人創造在地(“地球”)之上,好使祂能夠在一個地方裡與人同在;所以創一1至二3以地為上帝的創造的背景。在上帝創造好一個適合人生存的環境後,祂才造人。上帝是在這個地上環境裡與人同在,人也是在地上享受與上帝同在的安息。

5. 再具體一點來說,創二9-25說上帝是將人安置在地上其中為人所立的伊甸園裡。換言之,上帝是在伊甸園裡與人同在,人也是在伊甸園裡享受與上帝同在的安息。所以當人犯罪後,當他失去與上帝同在的安息後,人要被趕出伊甸園。這不只是一個實情,也同時深具屬靈的意義。

6. 人被趕出伊甸園之後,上帝設立基路伯把守進入伊甸園的安息之路。換言之,人若能夠穿過基路伯,就可以重返伊甸園的安息。

7. 該隱殺亞伯,換來的是被趕到伊甸以東更遠的挪得之地。罪使人進一步離開與上帝同在之地,要在流離飄蕩中過更無安息的生活。

8. 罪進一步帶來洪水的審判和毀滅。挪亞方舟雖不及伊甸樂園,但它卻又是上帝所指定、將挪亞一家安置在其中的的“地方”。在那裡有上帝的同在;願意進去的,就進入上帝的拯救,也是進入上帝的同在。在洪水的驚濤駭浪中,方舟裡有著與上帝同在的安息。

9.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往迦南去,就是到應許要賜給他 的後裔的迦南地。對於離鄉別井,寄居迦南的亞伯拉罕來說,有一日能據迦南為己有,那將是一個安息(不用再寄居飄流)之時。因而“迦南應許地”成了安息的一 象徵和預表。下到埃及的雅各家,不以埃及為安息棲身之所,總期待再返回上帝所賜的迦南安息地。

10.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要返回迦南;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就是要進入安息(申十二9)。

11. 只因以色列人不信,所以雖然已經進入迦南應許地,他們還是未進入上帝的安息─由此,“迦南地”成了一個預表,象徵一個屬靈的領域,在那裡,人與上帝有屬靈而實質的同在和安息。上帝要透過在今生一個地方裡的同在,來表徵一個超乎今生的地方的同在。

12. 與“迦南地”這個同在之地平行的,是另一個是以地方來宣告上帝的同在的表徵,就是曠野的會幕和後來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若說得更準確一點,是會幕或聖殿裡面的至聖所裡面的約櫃上面的施恩座。

13. 施恩座上有基路伯,但不是在施恩座前面守衛著施恩座,而是在施恩座兩旁用翅膀將施恩座覆蓋,藉以指明施恩座乃象徵了上帝原先在伊甸園所要賜與的安息。大祭司每年在贖罪日帶著血進到施恩座前為百姓獻罪贖罪,是要表明赦罪的血可以將人帶進上帝的安息裡去。

14. 只因以色列人的不信,上帝連祂的聖殿也在猶大人被擄的時候丟棄了。但上帝宣告百姓要歸回,重建聖殿。祂要向歸回的百姓再次表明,祂願意與人同在,人可以享受與祂同在的安息。

15. 及至主耶穌道成肉生,以祂的身體比喻聖殿,藉祂的血將信的人帶進安息,且常在施恩座前廣賜恩惠憐憫。這正表明舊約的會幕和聖殿不過是一個表徵,要透過在今生一個地方裡的同在,表徵一個超乎今生裡地方性的同在。

16. 不錯,“地/應許地”的觀念在新約不強,但這並不表示舊約的“地/應許地”的觀念在新約裡不重要了。那不過是舊約用具體事物來表徵的,在新約裡已轉化成用抽 象或屬靈的事物來表徵(例如:舊約的“聖殿”轉化成新約的“教會”,舊約的以色列國轉化成新約的“上帝的國”或“天國”)。背後的意義仍是一樣。主耶穌說: 虛心和為義受逼迫的人會擁有天國,溫柔的人要承受地土(太五3510)。

17. 將來主耶穌再來,新天新地要降臨人間,上帝要親自與人同在。這個新天新地,固然要取代今世的舊天舊地,但在深一層的意義來說,它乃是要恢復上帝在起初所創造的原 天原地:在那裡有生命河水,有生命樹,有不夜的日子;在那裡有上帝親自而直接的同在。那時,人是歸回上帝創造世界時那第七日安息日所預備好的安息裡,屬上帝的人就要永遠生活在這樣與上帝同在的安息裡。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