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整體的研讀

    過 去幾年中,文學批判對聖經學界作出了很寶貴的貢獻。在那之前,因著形式批判的影響,研究重點都放在單獨的段落,不注重整體;學者將各卷書拆散,成為各自獨 立、互不相干的部分,然後才分析其意義。注釋書因為過分強調單字的研究,使這種不平衡的趨勢更加惡化,甚至字與字之間都顯得沒有什麼關聯。然而,文學批判 卻指出,除非從整體來看,否則各部分就沒有意義。惟有先顧及整體,然後才能針對其中各部分、按著中心資訊來研究。

    實際而言,釋經的過程可以簡述如下:

    第一,將整本書作成圖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來,專注於每一部分,察究論證的細節;最後,再重新調整全卷的思路發展,使其與各部分息息相關。

   
阿德勒(Adler)和範道倫(Van Doren)合寫的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探究閱讀的四個階段:

1)初步閱讀,重點在辨認其中的用詞和文句;

2)調查式閱讀,就是綜覽全書,找出基本的架構 和主要思想;

3)分析式閱讀,對全書作深入的研究,盡可能徹底明白其資訊;

4)同類式閱讀,即將所得的資訊與其他類似書籍作比較,對主題作出第一手的 詳細分析。

    前面兩個階段是歸納法,後面兩個則是以研究為取向,不單用到原來的文字(原著),也用到次要文字(對該書的解釋,或其他人所寫相關的書)。

   
阿德勒和範道倫將這個方法分為兩個途徑:

第一,翻閱介紹部分(序言、目錄、索引),並流覽主要的篇 章與段落,以明白全書基本的進展與中心思想。就聖經的一卷書而言,這就包括前言與各段的標題(如果用研讀本聖經),再加上熟讀重要的幾章。

第二,速讀全書,不要停下來思想個別的段落或難明的觀念。這方式使我們可以明白並記住全書的要點,不致立刻迷失在一些細節中。

    
我要將這種調查式閱讀法的範圍再擴展一些,把結構發展也包括在內;稱之為「書卷圖解法」(Osborne and Woodward)。這時候最好用一本分段良好的聖經。我們必須記住,章節並沒有被默示。事實上,是直到一五五一年聖經才分成節,有一位巴黎的出版商,名叫司提番那(Stephanus), 他用了六個月將全本聖經分成節,然後出版了他最新的希臘文版。根據傳說,司提番那是騎在馬背上作這件事,而他分節的依據,是馬行進時對他筆的震動!後來司 提番那的版本普及各處,沒有人敢擅自更動,而他的分法一直沿用到如今。問題是,司提番那對章節的分法常有問題,可是一般人以為他的判斷乃是正確的,以致在 解釋各章各節時,沒有顧到上下文。所以,我們在決定意義時,絕不可倚賴節的區分。分段乃是瞭解各卷書思路發展的要訣。

   
教 會團體查經法,對初學者而言,最困難的事就是速讀每一段,寫下重點。大家很容易一頭栽進細節,卻不懂得鳥瞰全章。在這一步,我們需要從整體來看,學生應當 學習用六到八個字來作每一段的摘要。如果我們讀得太細,摘要就會只反映出全段的前幾節,而不是整段。這種錯誤會使整個研究有所偏差。用約拿書和腓立比書作 例子,以說明這種方法在舊約和新約中都可使用。

   
如 約拿書的圖解所示,按照順序,以簡短的話囊括每一段,只要順著摘要看,就可以感受到全卷的思路。而綜覽整個圖解,全書的輪廓便一清二楚。例如,我們很容易 看出,第三章成就了第一章原初的目的,就是到尼尼微的使命,以及百姓的悔改。因此,全卷有兩處平行,第一與第三章,第二與第四章。再者,重點為後一個平 行,因此約拿書的要義不在於宣教,而在於約拿(和以色列)對上帝的態度,和對上帝要憐憫之人的態度。第四章是「故事的精髓」,教導上帝的憐憫。

    如果我們將第四章定為「約拿的忿怒」或「忿怒得回答」,就會錯失了要點,即:約拿學到了上帝赦免的意義。所以,每一段標題都必須抓住該段的要義。不過,我們也必須記得,這只是預備性的綜覽,在仔細分解之後,若有需要變更之處,還要修改。

   
現在讓我們更深一層,一步步探索如何製作圖解。

   
一、 速讀段落最有效的方式,是拿一枝筆。一面讀,一面寫下摘要。這樣作最能專心。速讀一段經文(或稍為仔細去讀),最大的問題是心思不集中。發現讀完一段之 後,心卻在想當時面對的問題,或當天要作的事,結果必須重讀一遍。如果邊讀邊記,強調第一印象,就比較能專心。還有,如果以一句話作摘要嫌不足,就抓住那 段思路的進展(如,腓四4-7一連串的勸勉;見圖解)。這時,速讀並寫筆記的方法便有助益。這步驟的價值為:所作的圖解成了地圖,可以追蹤整卷書的走向。以後再仔細研讀各個段落時,我可以一眼就斷定某句聲明前後的思路。

   
二、在圖解全卷之後,就可以回頭檢查,尋找全書各段中思路進展的模式。如果發現段落之間思路中斷,就應當用單線作記號。內容類似的段落組成 全書的大段,這樣便能看得更準確。有些思路的改變很容易看出,如從保羅對自己的評語(一12-26)轉為論腓立比的情形(一27-28),或進一步從腓立比人的情形轉而稱讚提摩太和以巴弗提(二19-30)。有些改變則不太容易察覺,如從謙卑的提醒(二1-11)稍微轉向警告(二12-18),或將四章節與三章17-21節相連,而不與四章2-9節相連。至於最後一點,讀者暫時只能猜測原因,等到仔細解析全書之後,才能完全澄清。

   
這就是為何將約拿書和腓立比書都放在這裏的原因。約拿書是聖經中大綱與章的分段符合的少數幾卷之一,可以成為簡單的範例。約拿書中惟一的問題,是一章17節究竟是第一章的結論,還是第二章的引言。腓立比書就複雜得多,需要更仔細的思想。它是教導式的題材,不是故事或敘述(如約拿書)。這類文字的分段常較突兀(如二25-30,三l-6),全書的進展也不容易確定。不過,這兩個例子的作法,都可以幫助瞭解整卷書的思想進展。

   
另外一個困難,是找出模式改變的方法。雖然聖經每一段的組織都有意義,但思想模式卻常不容易辨識。司陶特(DStuart)說:「模式的分辨,在於尋找一些主要的特點,諸如發展、繼續、獨特的片語形式、中心或樞紐的字、平行、交錯、含括等重複或進展的模式。模式的要訣常是重複與進展。」

    華德·凱瑟( WKaiser)提供了更詳細的說明,列出八個發掘思想單位「縫合處」的「線索」:

    1
.重複的名詞、片語、子句,或句子,可以成為標題語,引介各個部  分,或成為末尾的結語,結束每個段落。

    2.文法常可提供線索,如轉接性的連接詞或副詞;例如:「後來、所以、為此、但是、然而、同時」,和希臘文的oundekaitotedio

    3.修辭式的問話常代表轉向新的主題與段落。這類問題有時相連成串,將整個論證或一個段落往前帶動。

    4.時間、地點,或背景的改變,是一種常用的技巧,表示新主題與段落的出現;尤其是在故事中。

    5.稱謂的改變,通常特意顯示:注意力已由某個團體移到另一個團體;這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書信式的文字中經常使用。

    6.動詞的時態、語氣等的改變,甚至主詞或受詞的改變,也可能是新段落的線索。

    7
.鑰字、命題,或概念的重複,暗示出一個段落的範圍。

    8.偶而,一段的主題會在該段的標題語中出現。在這種特殊狀況下,詮釋者只需要確定:該段所有的內容都包括在作者明示的目標之內。

   
在我們速讀各段、寫摘要時,這些基本的模式中斷方式頗有幫助。既知道這些可能性,在製作圖表的時候,就可以判斷思路的轉折。甚至在作更詳細的解析時,這些中斷方式也有用處。

   
三、 最後一步,是再將各段區分成大單位,以雙線來表示。教導類的書卷,如腓立比書,這樣做格外有價值。這個過程與前一步差不多,可是思想的單位比段落 更大,乃是建造在第二步之上。作完這個步驟,把結果與我們所收集的注釋書和導論比較一下,頗有幫助。我們甚至可以將結果記在圖上〔例如,將注釋者的名字, 如Ralph Martin(丁道爾系列的腓立比書注釋)或Gerald HawthorneWord系 列的腓立比書注釋),放在他們所認為該分大單位的所在〕,以作比較,在未來的研究上可以指引我們的思想。不過,最重要的 是,一開始我們要自己作歸納研究,未完成之前,千萬不要去查閱第二手資料。否則我們一定會被其他人的看法控制。歸納法提供一個很重要的關卡,使我們不致盲 目隨從注釋書,可以找出自己的解釋,不致像鸚鵡學舌一般,只是重複某些專家學者的意見。

   
這個方法對詩篇與箴言並不適用(個別的詩篇或許可以使用,但是整卷卻無法採用)。雖然許多人嘗試將詩篇用不同的方法分類,但是以主題來架構的模 式太過膚淺。箴言也相仿;直線型發展的部分(如第一-九章,或三十一章)可以用圖解,但是箴言的收集部分,卻無法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參本書第七、八 章)。

   
再 者,或許有人會問,這個方式對很長的書卷(如以賽亞書或耶利米書)是否適用?這個問題問得有理。雖然長書卷的圖解比較難,但是衷心相信,這樣作很有幫助。 聖經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那就是啟示錄。我們在經文裏面尋找模式時,可以看出啟示錄的組織是天與地之間迴圈出現。只要流覽圖解,就會看到第一、四-五、七(十)、十四-十五,和 十九章l-10節是天上的情景,而第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三,和十六-十八章是發生在地上的事。結論部分(十九11-二十二2) 則將天與地結合起 來。此外,在這個輪轉的模式中,天上的景象主要是讚美與敬拜,而地上的景象則是愈來愈混亂、痛苦,上帝的審判也愈發加重。這個模式最佳的證明,是印、角, 和 碗的關係。用歸納法的表,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組織模式是相同的。因此,印、角,和碗乃是以迴圈來組織,特色是審判與毀滅的逐漸加強(受影響的程度,六為地的四分之一,七7-8為三分之一,十六3-4為全地)。天上與地上景象的對比,指出全書具合一的主題,即神的主權(垂直方向),並導致水平方面,就是 要求教會信靠上帝,無論目前與未來的苦難為何。

   
要再度強調,這只是初步的大綱,還不是最後的。它代表讀者的觀點,但不一定是原作者的看法(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邁爾(Meyer)和萊斯 (Rice)舉例說明,讀者的角度會如何影響一段文字的組織圖,不過他們承認,「讀者的任務……是 建立自己對該段文字架構的瞭 解,並使這架構儘量接近作者的原意」。他們的實驗小組研讀一段有關鐵路的文章,來顯示個人的角度如何影響對文章結構的看法。當然,因為每個 人的期待不同,對經文架構的分析就很不一樣。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前提很容易影響對經文的看法。在歸納法的過程中,讀者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而若要明瞭作者 原初的設計,就必須更進一步研究。然而在解釋的過程中,歸納法仍然具有極大的價值,因為它能夠提供觀點。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