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結構佈局

   查 特曼說,故事本身是由結構佈局、角色和背景所構成。結構佈局指導事件,將它們按因果關係連貫起來,達到高潮,使讀者進入故事的敘事世界。結構佈局的基本因 素是衝突,每一個聖經故事都以此為焦點,如:上帝與撒但、善與惡、順從與背叛。結構佈局的功能可由宏觀發揮(整卷書),也可由微觀發揮(一段中)。約翰福 音第九章是微觀層面之例,將生來瞎眼的人(開頭時他是瞎子,但隨著故事的進展,他的肉眼與靈眼都得以明亮),和法利賽人(自稱有屬靈的看見,但結果卻是瞎 眼的)作對比。這些衝突通常極其複雜,因為在故事中,有外在衝突,也有內在衝突。參孫故事的要訣就在此。外在方面,應當是在描寫他與非利士人爭戰,但實際 上,這故事是講他作士師的呼召,和他愈來愈自我中心、放蕩無度之間的內在衝突。這便導致他與上帝的衝突,以及他至終的慘劇。

   
在 宏觀的層面,每一卷福音書所講的故事雖然相同,但結構佈局則各有千秋。例如,馬太和馬可都注重耶穌和社會權威人士、群眾,與門徒的應對,可是這兩卷的處理 法卻不同。馬可強調所謂的彌賽亞奧秘,顯示耶穌的彌賽亞特性,向領袖人士如何隱藏,又如何為他們拒絕,群眾與門徒又如何誤解,而鬼魔反倒認出來。馬太雖承 認這方面,可是卻以門徒的逐漸瞭解來使對比更凸顯(比較太十四33;可六52)。馬可著重門徒的失敗,但馬太卻注意到,只要耶穌出現,情況就不同,門徒便能克服自己的無知和失敗。兩者的敘事世界是相同的--上帝的國或他的治理闖入了歷史。但是,因著結構佈局不同,細節描述就是相當的差異。路加在結構佈局上的差異更大,只要比較馬太與路加相同的耶穌講論(通常稱為「Q」),就可以看出來。相同或類似的講論,出現於完全不同的場合中,而所產生的神學要點便各成一套;例如,路加的特色為社會關懷,以及上帝的恩典臨到被社會棄絕的人。

   
在 敘事的書卷中,讀者必須仔細研究結構佈局和更細的結構佈局,以判斷作者如何發展主題、選定角色。這是文藝作品基本資訊的最佳指示。對立雙方的交手,和主 角、配角的互動,乃是一段文字之意義最清楚的指引。整個故事戲劇化發展的合一性和因果關係,首先將讀者帶進敘事世界,接著幫助讀者重溫要點,並明白其目 的。這樣一來,故事題材便比教導式的講論更能陳明神學。我們不但學到真理,還看見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呈現出來。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