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比喻之解釋的歷史

    在研究聖經時,歷史能提供情境--或是從積極面,或是從消極面。在篩選解經技術與解釋法的例子時,我們要從過去的成功與失敗吸取教訓。在比喻的解釋上,這方面很有助益,不過我們只能扼要地說明。

   
教 父時期和中世紀時期,基本的解釋法為寓意法。比喻的每一部分都被重新解釋,賦予靈意,以描繪基督教的真理。惟一的進展乃是寓意化的程度,愈後期的作者,對 細節愈加考究;到了中世紀,則用「四層詮釋法」。例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受傷的人成了亞當,他要前往樂園(耶利哥),但卻受到試探,被今生享樂誘入迷 途(強盜),結果他便犯罪(受傷)。基督(撒瑪利亞人)醫治了他(油=安慰或憐憫,酒=寶血),帶他到教會中(旅館)。

    改 教者雖拒絕寓意法,主張按字面來解釋,但是在解釋比 喻上,卻不一致。路德對好撒瑪利亞人的解釋,大致上是按照教父的說法;加爾文卻拒絕這樣解釋,也經常拒絕將比喻賦予靈意。可是,直到十九世紀下半之前,加 爾文的呼聲顯得很孤寂。許多牧師書架上仍有特仁慈的《我們主的比喻注解》一書,其中乃是採用俄利根與古斯丁的路線。

   
現代時期對比喻的研究,始於朱立策的《耶穌的比喻》。他不滿寓意法的主導,大力主張比喻只有一幅圖畫,只教導一個要點。比喻不是寓言,因此不能寓意化。這本書的影響非同小可,許多著作都以它為基礎,作進一步的發揮。

    陶德的《天國的比喻》更主張,比喻必須從耶穌的生平和教導來看,尤其是他對天國的教導。

    耶利米亞的《耶穌的比喻》是建立在朱立策和陶德的理論上,更系統化地除掉他認為是後期教會添加的東西(寓意成分),要回到耶穌真講過的天國比喻。

   
這些基本的研究今天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許多人依舊接受朱立策的假設,不過多半將他的理論稍作修改。然而,對死板的「一點式」理論的不滿與日俱增。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假說有幾個弱點:

l)「一點式」的方法會忽略比喻中的重要成分,以致變更了它實際的意義。

2)將比喻和寓言僵硬地劃分,相當武斷,事實上它們只有程度的差異,而不是類別的差異;因此,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耶穌有將比喻寓意化的可能性。

3)耶穌的許多比喻實在是寓言。

4)朱立策用亞理斯多德的分類,把耶穌變成希臘的教師,而非猶太的教師;猶太人的比喻常將寓言和直喻混在一起;因此我們不能根據一種事先決定的立場,來否定這種狀況。

5)朱立策是十九世紀的自由派,他的傾向是將比喻道德化,但卻不注重其中心的末世要點。所以,這種方法必須修訂。

   
編輯批判是研究每一則比喻,看它們在各個福音書中有何作用。它們在一章或全卷福音書中的用法,成為研究的焦點,而福音書作者對比喻的創意性重塑,成為大家最有興趣的事。這是很重要的變化,將比喻的環境,從耶穌的教導轉成福音書作者的教會(編輯批判)。

   
不過,近幾年來又有新的變化,焦點變為現代讀者的觀點。有兩派思想認為,要將近代文學理論應用到聖經研究,比喻是最好的例子。結構主義者尋求經文的 「密碼」,建立欄框,並說明表層比喻之下「深層結構」的含義。
    藍布瑞特 (JLambrecht)說:「外人得到的印象為:它冗長的描述讓人分神,不再去注意經文的內容。再者,結構分析法用在比喻上,用法各有不同,而結果則令人失望」

   
更 有影響的一派,是司坦因所謂的「美學批判」,它將古時的文學模式,如悲劇或喜劇,應用到比喻上,嘗試去瞭解它表達的能力。這些學者依循新釋經學的蹤跡,視 比喻為「語言事件」,使聽眾不得不作決定。結構學派和美學批判都強調比喻的自主性與多重意義。因此,比喻的原意並不是要探究的目標。事實上,他們認為,這 樣探究會使比喻無法對我們以新而有意義的方式發言。然而,反對這個理論的原因為:我們沒有理由忽略原初的情境,而以原初的情境作解經的中心,卻有十足的理 由。

   
還有幾個問題值得留意:

   
l)當耶穌要求聽眾要「聽」(可四933-34),他是指他的資訊,而不是聽眾主觀的瞭解。耶穌的原意才是惟一真正的意思。

   
2)比喻的重要性不單在其本身,更在於它們是耶穌的比喻;現代的詮釋者常將比喻視為上帝,而不以耶穌為上帝!

   
3)當批判者不再注意比喻原初的歷史情境,他們的解釋必定會退到寓意化的地步。

   
4)詩歌與修辭學不同;詩歌具自主性,但修辭學卻不然。如果修辭學過度向美學讓步,就會使文字失去推動聽眾作決定的力量。比喻顯然是在修辭學的陣營中,而不屬美學或詩歌,因此它們不能與社會情境脫節。所以我們主張,每一則比喻都要按它在福音書中的上下文來解釋。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