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比喻的特色(7)--出乎意料之外

耶穌讓人不得不作出決定的方式,主要是在比喻中打破慣例。聽眾一次又一次發現,比喻中的事件 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使他們不得不去思考其中更深的含義。比喻將常規顛倒過來,與平時的次序大不相同,以致聽眾非得去思索這些意象背後的國度實情不可,因 為國度的真理也與世界的路相反。同時,比喻展示出彼索特(MPetzoldt)所謂的「對立結構」,因為耶穌的意思與聽眾的解釋衝突,使他們不得不脫離自己狹隘的宗教架構。上帝的呼召絕不會令人舒舒服服,而比喻便有讓人不適的特色,因為人的期待與上帝在耶穌裏所帶來的國度互相衝突。

    可惜,現代讀者常無法體會這種與期待相反的情形,因為我們不瞭解其背景。或許比喻最能夠顯明瞭解歷史背景對解釋的重要性。以法利賽人與稅吏的比喻為例(路十八9-14),法利賽人自我中心的禱告遭棄絕,而稅吏求憐憫的禱告蒙垂聽。現代基督徒大半視此為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已經認為所有法利賽人都是自以為義的偽君子。可是這就完全錯過了這個比喻的重點。

    提瑟頓引用溫克(WalterWink)的話,說:「學者在作完研究之後,滿意地擱下筆,卻沒有看出自己錯解了經文,不自覺的按著流行趨勢來解釋;將原來的用意曲折,甚至剛好與其相反。」

    真正的學者當然不一定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是忽略原初情景的確是很常見的錯誤。在耶穌的日子,那位法利賽人的禱告 對猶太人而言是完全合理的。聽眾對這樣的禱告會十分滿意,而一旦發現那受人鄙視的稅吏居然會被稱義,必定大吃一驚。

    耶穌原來的目的,是要攪動聽眾,把他們的價值體系顛倒過來,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信仰上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現 代讀者則很有把握,認為自己至少沒有落入「法利賽主義」,但他們卻可能犯了同樣的錯誤。

   
在比喻中,這種意外的佈局相當常見。去為遭強盜打傷之人裏傷的,不是祭司或利未人,反而是大家所討厭的撒瑪利亞人(路十30-37;通常撒瑪利亞人是盜匪,而不是拯救者!);浪子卻受到設筵款待的禮遇(路十五11-32);貧窮與跛腳的人反倒可以享受大筵席(路十四 15-24);改變欠主人債物清單的管家反而受到褒揚(路十六l-13)。

    耶穌這樣作,讓聽眾不得不重新思考上帝國的實情。這也是前面所談比喻吊詭性目的之 一部分。比喻的奧秘含義,只能用合適的鑰匙才能解開,而那個鑰匙就是國度的臨在。反對耶穌的人既沒有這把鑰匙,就必定會拒絕他的教訓。惟有敞開內心的人, 或已經接受上帝的國在耶穌裏之「奧秘」的人,能夠明白上帝為什麼接納「罪人」和被棄絕的人,而拒絕那些社會上所以為的「義人」。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