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羔羊與獅子


啟示錄對耶穌之身份的描述可說是冠蓋全新約。它給予耶穌許多不同的名稱,而這些名稱的數目及它們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遠超過聖經其他的書卷。
 
Jean~Pierre Prevost 列出了三十三個比較重要的名稱,其中包括「阿拉法」、「俄梅戛」(216; 2213)、「聖潔」、「真實」(37)、「羔羊」、「獅子」(45)、「大衛之根」(55)、「明亮的晨星」(2216)、「上帝之道」(1913)、「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916)等不同的稱號。單單整理並分析這些名稱,就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更不用說從中引伸其對「盼望」之課題的提示了。
 
因此,在此探討啟示錄中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兩個稱呼:「羔羊」和「獅子」。這兩個稱號同時在啟示錄第五章出現。此章記載約翰看見天上寶座的異象,他看見「坐寶座的」手中拿著一卷用七印封嚴的書卷。然後,約翰描述自己因為聽見天使宣告說,沒有人能展開這書卷而號啕大哭。
 
在哭的當兒,有一位長老對他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
 
接著,約翰看見「羔羊」從「坐寶座的」手中接過並開啟此天上的書卷(47~10; 61, 81)。這一幕鏡頭,真是令人費解。不是說是「獅子」要開印揭書嗎?怎麼會變成「羔羊」呢?
 
為什麼在沒有任何交代的情況之下,「獅子」變成了「羔羊」呢?這實在是一個在文學史上最挑逗思維,神學意義上最意味深長的其中一幅圖像。我們該如何闡釋呢?是「獅子」還是「羔羊」揭開書卷呢?
 
若我們細讀並品味整卷啟示錄對基督的描述時,我們不難發現到耶穌既是「獅子」,卻又是被殺的「羔羊」。如果說在第五章,「獅子」變成了「羔羊」,那麼在啟示錄的其他部份,「羔羊」也變成了「獅子」:「羔羊」的忿怒如「獅子」之可怕,使人藏躲(616~17);「羔羊」如「獅子」爭戰,「羔羊」的威望如「獅子」,乃「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714)。這「獅子羔羊」乃是基督身份比較全面的描述,耶穌不只是獅子,也不只是羔羊,祂是「獅子羔羊」。
 
第五章挑逗性的描述,就是為了要刻劃出這文字本身所難以代表的觀念。在此段的描述中,約翰起初所聽見的(「猶大支派中的獅子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解釋他後來所看見的(羔羊開印)。但他後來所看見的,又補充他先前所聽見的。如此,「獅子」與「羔羊」彼此互相解釋。
 
獅子的基督代表了爭戰、得勝、君王。這些含意在「基督再來」之主題中不斷的出現,也是啟示錄故事發展的大概念。但是,此爭戰、得勝、掌王權的主要概念並不是建立在權力鬥爭的基礎上,乃是建立在死亡捨命的基礎上。
 
羔羊的基督指向基督的死。「羔羊」在啟示錄中出現了廿八次,指向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流血,成為世人的贖罪祭(714; 1211)。
 
此章描述「獅子」時,說明祂已得勝(55),描述「羔羊」時,說明祂是被殺過的(56,如此的架構編排刻劃出耶穌的「被殺」就是「得勝」。就如「獅子」就是「羔羊」的對比,「獅子」的「得勝」就是「羔羊」的「被殺」。 「獅子」解釋「羔羊」,「得勝」解釋「被殺」。
 
這個「獅子羔羊」的基督觀帶出一種超俗的盼望。死亡不是終局,乃是得勝和能力。在人文的觀念中,「獅子」不可能是「羔羊」,「羔羊」也不可能變為「獅子」,死亡不可能是希望,犧牲不可能是得著。
 
但是,上帝啟示約翰的視象說明這才是真實的。「獅子」得權柄,成為萬王之王的途徑乃是藉著祂「羔羊」的身份和工作。十字架不是耶穌在世界權勢的手中被擊敗的記號,它乃是世界權勢在基督的手中──流血的手中──被擊敗的記號。
 
這個「獅子羔羊」的基督觀催促我們從新整理盼望的內容和途徑。人類在死亡和危險的威脅下,把希望寄託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勢力上,盼望藉著鞏固這些勢力,能夠重尋生活的安全感和盼望。可是,如果我們所盼望的是錯誤的幻影,我們的盼望必破滅。
 
倫敦皇家學院的倫理哲學教授Raimond Gaita在墨爾本大學的師生研討會中提到現今不安、不正、不平的世代使許多人宣告政治理想主義是好的,但是它只是屬於年輕人的;而且,在他們認識世界和人性的真相時,他們也是注定會(甚至必須)放棄這種盼望。因此Gaita教授試圖從倫理哲學的角度給世界描繪出另一種的盼望,一種對世界忠誠的盼望。
 
其 實,啟示錄此卷書在兩千年前已經針對人們對世界失望之情,引介了另一種的盼望。這種盼望不是建立在軍事的能力和世俗的權勢上,它乃是用建立在基督的死亡和 犧牲上。雖然放棄世俗的權勢,它不放棄這個世界。雖然不是藉著軍事的能力,但是它也是軍事性的。「獅子羔羊」愛這世界,為這世界而犧牲,祂的犧牲之舉不是 被動的順命,乃是積極與邪惡對抗的軍事策略。
 
在啟示錄中,這「獅子羔羊」的基督論成為了作主門徒的呼召。基督的故事成為了基督教會的故事。基督的死和得勝之故事成為了基督徒的故事,他們的呼召也是為主死,以贏得勝利(1211)。
 
基督的死和得勝是祂為世界帶來盼望的關鍵性工作,為主死、得勝自我也將是門徒們為世界帶來盼望的關鍵性服事。
 
「啟示錄並非想要引發被動的退縮來面對邪惡,也不是要以終必逃過大難的信念來安慰基督徒,而是促使我們所有人悔改並且呼召我們追隨基督那毫不妥協的見證道路啟示錄以上帝對全球境況的審判挑戰我們,但也呼召我們同樣對整個世界心存盼望。它邀請我們主動參與神為其世界所心存的盼望。」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是建立在基督的死和得勝之上,藉著信徒每天的死和悔改呈現出來。正如保羅所宣告的:「我 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 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林後47~18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