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啟示錄中的盼望

當 我們把眼光放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便會覺得前途一片美好,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這個世界的將來充滿希望。但是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中東戰爭、 南亞海嘯、印尼火山爆發,以色列再爆戰火,一幕幕的悲劇,卻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聖經最後的一卷書中所描述的災難與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境況,竟是如此的相 似,人正在絕望之際,卻猛然想起啟示錄中還有「盼望」。啟示錄把舊約先知書給我們零碎的片段湊合起來,要向我們宣告一幅完整的末世異象與盼望。作者在書中通過不同的異象向所有的教會(4~6)及信徒傳遞著盼望的信息,因此本文試通過經文中的一些盼望主題,看「盼望」在啟示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對於我們今天教會的意義。
 
「盼望」在此文中的定義是企盼將來上帝要做的工作,其基礎是上帝過去在耶穌基督裡成就的工作,道成肉身,從死裡復活。耶穌基督又為我們指出上帝創造的目的,信徒就存著希望,等待上帝讓基督的子民復活,和上帝國的來臨。現在信徒經歷的聖靈,是預嚐末日來臨的國度(林後一22);並等候「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316),並像個「客旅」般活於此地。
有學者認為啟示錄是舊約彌賽亞盼望的延續,而近代學者Oscar Cullmann則 認為舊約先知,雖然對於彌賽亞首次降世和第二次降臨兩者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但在新約裡卻十分清楚,彌賽亞時期分兩個階段,現在時期和將來的成就。在 舊約中,大衛的王朝原是代表上帝在地上建立的王權,但是當大衛王朝變得腐敗和衰敗時,人開始明白上帝的國不可能在大衛王朝實現,而把希望和期盼寄在那位大 衛的後裔彌賽亞上帝所膏立的王(賽九6~7,彌五2~4,摩九11~12,耶二十三5~6)
 
在新約中,當彌賽亞耶穌第一次臨到,他們要求祂做他們政治上的彌賽亞,直到耶穌上十字架及復活後,他們才明白以賽亞書中所記載的受苦的羔羊就是 那位 君王、彌賽亞(賽五十二13~五十三12,九6~7十一1~5)在啟示錄中,基督既是獅子,也是被殺的羔羊(啟五512),他也就是那位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 作者又提到羔羊駕雲降臨(啟一7),表明主的臨在,在全書四到二十二章中,又用了三百二十二次的「寶座」來傳遞著一個歷史的事實,就是基督完全的掌權(啟三21; 十二5)最後作者提到彌賽亞最終的勝利(啟十七14),並形容他為得勝的君王(啟十九11~21), 作者告訴我們舊約所指的彌賽亞已經降臨,在天上祂已經作王,在地上祂的國度也會在未來得到完全的實現。因此啟示錄是舊約彌賽亞盼望的延續,但卻與舊約的 盼望不同,因為作者已看見了彌賽亞及祂國度的建立,雖然他還在等待它完全的彰顯,正如包衡所說的「啟示錄在盼望的背景底下引發我們懷抱盼望」。
 
「主的日子」也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可以解作救贖之日,舊約中阿摩司書把它形容為黑暗之日,而且很多的先知都提到這個日子,它們都是指出這是上帝要公開伸冤的日子,包括祂自己的和祂人民的,因此這是跟上帝的救贖與審判有關(摩五18~20,賽二12),它同時也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馬可福音三章中,主耶穌也提到上帝要來的日子沒有人可以逃避,保羅的作品也充滿了主再來的期待。
在啟示錄中,作者用「耶穌基督在權能中降臨」來表達「主的日子」, 並通過書捲向我們傳遞上帝國來臨的盼望,他同時告訴我們在上帝沒有完成祂的治權之前必有審判,雖然地上的事情一切照常運作,然而在天上,羔羊已經得著勝利和權炳要在地上執行祂的旨意,對於那些心裡剛硬、不肯悔改的世人,他們的刑罰變得越來越嚴厲,而那個日子將會像書中所說的,將有大審判(啟六~二十一章),而基督就是審判的主(1~十六21)
 
公義的審判是一種盼望,因為藉著審判,上帝的公義得以彰顯。啟六章十節,祭壇下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因此審判帶來伸冤,伸冤帶出了上帝的公義,公義帶來盼望。
 
舊約以賽亞書結束之前,上帝曾應許他要造一個新天新地(賽六十五17),並且說: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要「在我面前長存」(賽六十六22),而這個應許隨著新耶路撒冷的降臨而實現(啟二十一1~二十二5)而新耶路撒冷的出現同時也代表了樂園的重現,學者認為創造需要有一個圓滿的終結,因此相對起初的創造,創造的圓滿終結是新的,就如啟示錄二十一章4節,第一個天地會因著新的天地而過去(啟二十一1),但並不是所有都被完全的取代,相反是以舊的創造為前提,要以新的樣式回歸, 而上帝最終的目的是要上帝的國在地上完全的臨到,而屬上帝的人能夠享受與上帝同樂,就是新天新地,這也是教會的盼望所在,同時也表明了基督工作的完成,也就是宇宙全面的救贖和萬物的更新,也是世界的盼望。
 
以上三個的盼望主題都橫跨了舊、新兩約,不難看到希伯來人是藉著歷史及未來的兩個相連的層面來表達他們的盼望。然而這些盼望都與基督有關(啟一章1), 在書中的開首,作者已經有清楚的表明。這些盼望帶出了彌賽亞第一次的來臨及第二次的再臨,基督過去在十字架上的得勝,及基督現在和未來的掌權和最後完全得 勝與新的國度。由此來看,作者通過書中不同的盼望主題向讀者們傳達一篇完整的盼望信息,因此盼望在啟示錄當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啟示錄傳遞的盼望信息對教會有深遠的意義。此書一開始就是提及耶穌基督給當代教會的信息,祂不但評價他們的過去,也對他們的將來提出安慰、鼓勵與警告。我們都知道啟示錄是一封寄給教會的信,雖然書中只提到七教會,然而七含有完全的意思,因此它也是給地上所有的教會。從啟示錄的寫作背景來看,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主後九十六年,正是基督教教會進入兩百年逼迫的開始,當時的教會正處於試煉當中,內有軟弱,就是面對假先知、內部分裂及信仰的妥協(1─22);外有壓力,就是猶太人的譭謗、基督徒的殉道和逼迫等(1─22),面對內憂外患,因此作者藉著書中的盼望堅固初代信徒的信心,並要他們剛強壯膽。
反看今天的教會,我們跟初代教會一樣,處於已然和未然的狀態中,就是基督第一次與第二次來臨的當中, 似乎眼目所及的也是充滿背道、冷漠、和死寂、教會傳講虛謊的理論、假信徒充當真信徒、甚至有些教會到了一個地步判斷上帝是死的。如此說來,今天教會的情況實在不比初期的教會來得樂觀,既然啟示錄的盼望是給所有地上的教會,那它今天同樣向現代的教會說話。
 
有學者認為啟示錄對於現今這個世界是完全絕望的,因為這個世界要藉著徹底的毀滅,才能有新天新地及聖城的降臨。 但是我們把盼望單單寄望在將來時,便會基於對上帝國的信念和盼望,對現今的世界產生一種不滿,從而導致消極的觀念。
 
然而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盼望不只是在將來,因為基督從死裡復活,是上帝全然勝利的明證,聖徒的盼望不再單單是期待將來上帝的應許的實現,而是放在上帝的權能今天已經實現。如此我們就明白教會在世上雖然有苦難、有逼迫、信徒有失敗和罪污,但仍然在基督的手中。而我們的盼望也不在乎將來的「享樂」,而是基於基督工作的展開,並要在將來完成,我們就有動力去面對一切,因此教會的盼望不單是寄望將來,也要基於過去的歷史。
 
啟 示錄中的盼望信息在全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通過不同的主題向不同時代的信徒及教會傳遞盼望的信息,然而教會對這些信息的態度不單能影響信徒今天在社會上 的價值觀與態度,同時也影響他們的信心與生活。因此我們不應把啟示錄的盼望單單寄望在過去或是將來,唯有把過去的歷史及將來的盼望連成一線,我們才能得到 啟示錄真正的盼望信息,以致我們不單能積極地活在當下,履行我們基督徒應盡的使命和責任,更能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盼。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