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啟示錄的神學


       
啟示錄的神學在第一世紀基督教主流思想中的地位不容置疑。正如其他新約著作一樣,本書的前設包括了基督死而復活的信息(18,二8,十一8),也包含一個有兩階段的末世觀,就是基督現今坐在天上的寶座上(21,五章,十二510),有一天會再來擴展上帝對全地的管治(27,十一15),以及在教會中的外邦人已同享以色列的立約身份(9-10;參出十九6)。本書的獨特色彩乃源自作者所針對的當前危機。

    
【受逼迫的教會的神學】

       
啟示錄是羅馬皇帝多米田統治年間,約翰在被流放的時候(1),寫給小亞細亞眾教會的一封書信(4)。當時多米田所發動的逼迫,至少已導致別迦摩的一位信徒殉道(12-13),令人感到更大的災難迫在眉睫。別迦摩是該地區第一個推行帝王崇拜的城市。當第一座廟宇在小亞細亞的主要城市以弗所——亦是約翰致眾教會書信的第一個目的地——市集的西面被建立起來,獻給多米田之後,省內各城便一窩蜂地追隨。猶太人雖獲豁免參與崇拜,他們卻告發被視為敵人的基督徒(9,三9),迫使基督徒參與敬拜儀式,違命者死。因此,基督徒要在凱撒和基督之間作出抉擇。啟示錄由始至終所表達的,就是要信徒忍耐到底。當中的大量預言性內容,便是為了配合這個寫作目的,這點對於理解本書是十分重要的。

    
【文學手法是承載神學的工具】

       
對啟示錄文學架構的不同假設,會影響我們如何理解它的神學。除了書信元素外(一章,二十二6-21),最明顯的分段是書信(二至三章)和異象(1至二十二5)兩部分,它們都是由一把好像『吹號』的聲音開始(10,四1)。書信部分以較為平白的方    式表達,很能道出全書的主旨。

       
從第六至十一章和十二至二十二章所表達的兩個不同主題,以及隨著兩卷不同書卷的展開(1-9,十2-11),顯示當中的異象分成兩個部分。十一章1519節為第一個部分畫上句號,緊接是第二個預言,這是第二卷書卷的引言所告訴我們的(711)。再精細的分段來自一些重複出現的句子(例如:分別在七印、七號和七碗之後作結的八5下,十一19下,十六18;或是分別在巴比倫、獸和新耶路撒冷段落後出現的十九9下,二十一5下,二十二6),以及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刻意對比(例如:十七1-3與二十一9-10是巴比倫與耶路撒冷的對比)。這些部分利用預表和倒鏡的複雜手法結合起來(例如:二至三 章出現的許多片語,在二十一至二十二章再度出現;十一1-13的圖畫成了十二至二十章的內容;十六章的碗令人想起六至十一章的印和號)

    本書宏觀架構的一個固有特色,就是不斷重複,其用意也許是為了強調信息的確實和迫切性(參創四十一32)

       
在每一個主要部分開始之前,都以基督戰勝死亡,來肯定祂的權柄(13-18,五6-14,十二1-11)。這種寫作手法反映本書的目的:教會應從羔羊已得勝的角度來看她的受苦。

    
【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

       
我們必須處理本書大量的象徵手法(symbolism)。序言提到『指示』和『曉諭』(deiknynaisemainein,一1)。在其他 地方,作者用『奧秘』一詞來指稱某些像征(20,十七57)、採用的寓意/靈意手法(pneumatikos,十一8),並提醒讀者要運用『智慧』 (十三18,十七9),以及多處作出明確的喻意解釋(20,四5    68,七13-14,十一3-4,十四3-4,十六13-14,十七91011121518,十九8,二十4-514)。然而, 從表面來看,本書的表達猶如夢境,有時近乎詭異古怪。聖經的預言文體,以及由此衍生的猶太啟示文學,都慣用預表、寓意和神話等表達方法。約翰顯然是刻意傳承此傳統(3,十11,二十二79-1018-19)

       
比喻可以有多重的含義。本書的鑰節(19)暗示書中的象徵符號可以指約翰時代的人物和事件(例如:一至三章的主要內容),又或是末世的事情(例如:號和碗:二十7至二十二5所說的最後事件),甚至是兩者同時都適用。

       
即使是預言,它們也不是簡單直接的。我們很難肯定七號(6至九21,十一15-19)和七碗(十五5至十六21)是否以出埃及的十災為典範,作 為上帝在末次出埃及前的徵兆(參路二十一25-26)。立體的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6)顯然不可按字面解;它是聖殿至聖所(王上六20)的原型,一個上帝同在 的居所。

       
上述的那種預表,是從過往投射到將來的。此外,約翰亦採用一種反向預表(reversedtypology)的方式,從將來的實體向過往投射,藉 此評論作者當時的人物和事件。舉例說,基督對別迦摩信徒的迫切警告,便是借助末世觀中有關祂會用口中的劍作戰的景象(1216:參十九521;賽四 十九2)。約翰毫不避諱地將羅馬比喻為大淫婦,它正是以『七座山』聞名的(十七918);又將一個接一個的皇帝比喻作獸(十七10);其後,他以啟示文學的色彩,從宇宙性的層面描繪大淫婦和獸的結局(十九1-811-21)。因此,在他筆下,皇帝彷彿就是那位要來的敵基督。當然,在基督再來之前,皇帝並不是最後的敵基督,正如主與別迦摩教會那群尼哥拉黨的爭戰,也非主再來時的最後戰爭。但若然那些要在將來才完全彰顯的靈界力量已經開始發動(參帖後二 7;約壹二18),便較容易理解上述那兩個比喻。舊約在反向預表方面有極多先例可援(例如:試比較大衛在詩二十二14-18對受苦的誇張描述,與耶穌被釘十架作對比;或留意以賽亞如何運用『耶和華的日子』來指巴比倫帝國的滅亡:賽十三6對比賽十三1)。倘若我們在以獸為主要角色的大量異象中(十一 1-13,十二至十四章,十七1至二十6),識別出這個現像,我們的解釋便能緊貼作者留下的線索,並且顯明本書對當代讀者的信息。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 對待它的末世意味,以及它在當下即將應驗的有關經文(3,二16,三11,二十二7101220)

    
【至尊的上帝、基督和聖靈】

       
為鼓勵受逼迫的基督徒,作者形容上帝坐在寶座上(2-69-10,六16,十二5,二十11-12,二十二13),祂的管治直到永遠(4 8,四8-10,二十一6),遍及普世(pantokrator,『全能者』一詞在啟示錄出現九次,在新約其他地方僅出現一次)。上帝沒有直接參與這場爭 戰。作者沒有正邪勢均力敵的宇宙二元論思想。上帝的計劃已寫在兩卷書捲上,該計劃包含教會的受苦,卻未有因教會要受苦而受到質疑。

       
耶穌基督與上帝同坐在一個寶座上(21,十二5,二十二13),與上帝一同宣稱是昔在、今在、永在的那一位(17,二8,二十二13),並且獲 得只屬於上帝(十五4)的敬拜(8-14,七9-10)。在亞細亞的基督徒只屬少數群體,環繞他們的是無數膜拜君王和各種神祇的異教徒,他們在啟示錄中看 見遍佈全書的敬拜景像,有力地提醒他們將有天上真正的敬拜。基督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一隻曾被宰殺的羔羊(五章,七14,十二11,十三8),如今長了象徵 滿有能力的七角(6)。祂是世上君王的元首(5,十七14,十九16)。啟示錄與其他新約書卷最不同之處,乃是它所描寫基督充滿榮耀的獨特異象( 13-16,五章,十九11-16)。在上帝與基督雙雙出現的眾多經文中(13,六16,七10,十一15,十二10,十四4,二十6,二十一22 23,二十二13),都沒有提及『靈』(作者沒有採用『聖靈』一詞),卻提及七靈在上帝的寶座前侍候(4,四5),並在天下為羔羊蒐集情報(1,五 6)。祂通常與先知獲得啟示有關。

    
【敵對的勢力】

       
有一個由龍、獸和假先知組成的三人組(十六13),起來對抗作為真正君王的上帝和先知的靈。經文對獸的描述最為詳細。它恰好與馴良的羔羊相反,外形 結合了幾種駭人的猛獸特徵(十三2;參但七4-6)。它身上亦有一個醫好了的傷口,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位極為相似(十三31214,十七8 11)。對比於羔羊的七角,它有七頭十角,角上還有冠冕,為的是要勝過羔羊(十三1,十七37)。它有統治世界(十三7-8,十七8)和受人敬拜(十 三412)的野心。因此,作者有心諷刺皇帝,把他刻劃成基督的詼諧版本。對於下令全國敬拜凱撒、違者斬首的政策(二十4),作者將它形容為向基督和眾聖 徒的宣戰(十一7,十三7,十六1416,十七14,十九19)

       
龍擁有與獸相同的特性,包括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異象充滿政治色彩(請對比十二3和十三1)。它與獸合謀,也透過後者行事(十二7至十三2,十三 4,十六13-14)。它代表撒但(十二9,二十27),卻不止於此。它是皇帝背後的一股原動力,使皇帝愈趨狂妄自大,就像擁有至高權威的上帝,藉著全權 代表祂的基督成就祂的旨意。龍跟獸一樣,殘暴成性(十二4),要對眾聖徒發動戰爭(十二17,二十7-9)

       
假先知(十三11-18)幾乎可以肯定是指負責推行帝王崇拜的官員。他們為皇帝奔走,在各省落實政治性的宗教儀式,要百姓向矗立在廟宇或廣場的帝 王雕像跪拜。從該猶皇帝的時期開始,這些官員已經掌握技術,在人面前行出十三章1315節所描述的降火和言語的異能。但在約翰眼中,這些不過是騙人的伎 倆。

    
【教會與滿懷敵意的世界】

       
啟示錄就像第四卷福音書一樣,將人類分成兩大陣營,以他們對待基督的態度作為分界的標準。新耶路撒冷的子民保持自潔,終能作羔羊的新婦(十四 1-5,十九7-9,二十一9至二十二5)。相反地,以巴比倫作為代號的羅馬,則一味追隨皇帝,滿足他的慾望,還引誘列國加入他的行列(十四8,十七 1-7915-18-十八章)。後者的形象是引自舊約先知用淫亂來像征偶像崇拜的習俗。兩類人的額上都各有標記:獸的印記(十三16-17)或羔羊的 名字(十四1)

       
信仰態度馬虎的教會若不悔改,將會受整肅(二至三章,士每拿和非拉鐵非教會除外)。教導信徒要保持潔淨的經文,主要集中在致教會的書信中,但本書 其他地方亦沒有忽略這方面的勸勉(13-14,十六15,十八4-5,十九8,二十二1114-15)。書信中明確提到的試探包括吃祭偶像之物和行淫 (1420);其他經文還提醒他們不要拜偶像(20,二十一8)和說謊(十四5,二十一827)。對於正被勸誘去拜凱撒像的基督徒來說,這些提醒 可謂適合不過。

    
【生命和殉道】

       
正如約翰福音一樣,『生命』是本書有關救恩的主要鑰詞。本書提到救恩是白白賜予的篇幅相當少(二十一6,二十二17),也許這是因為約翰的讀者那 時需要的是鼓勵——不是鼓勵他們得著屬靈生命,而是鼓勵他們堅持到底。『信』(pisteuo)的動詞經常在約翰福音出現,在這裡卻不見影蹤:但『有信 心』(pistos,或譯『忠心』)這個形容詞在約翰福音沒有出現過,在啟示錄卻出現了八次。相應地,本書強調要有行為表現(例如:二23,十四13,二 十13,二十二12)。與救恩有關的各樣恩典,是留給那些在道德和屬靈爭戰中『得勝』的信徒(7111726,三51221,二十一7,這亦 是約翰壹書的典型用法)。只有拒絕拜獸的人得著活命的保證(二十4-6);凡拜那獸的人,將會承受永刑(十四9-11)

       
啟示錄的獨特貢獻,是它提供了有關殉道的豐富經文。耶穌是第一位殉道者(5,三14);因著祂的死而復活,祂能應許把生命賜給在羅馬人手中像祂 一樣至死忠心的人(810,十一7-13)。上帝已經預定了某些人必須殉道(11,十三9-10)。七號其實是上帝對殉道者呼求伸冤所作出的回應(9-10,八1-6);類似對呼冤的回應包括連串的審判,對象是:全人類(十六5-7)、巴比倫(十七6,十八24至十九2)和邪惡三人組(十九 19-21,二十9-10)。這些經文並非如某些人所認為,是表達一種不合基督教精神的報復心理;反之,它們的目的是向死於不義的受害人保證,上帝將會為他 們伸冤。本書還記載了很多安慰殉道者的應許:他們在來世將享福樂(9-17);他們將要存活(十一11-12);他們息了勞苦,上帝會記念他們所作的(十 四12-13)

       
無論我們如何解釋有關千禧年的經文(二十1-6),它們肯定是在本書對殉道觀的主題之下,並作為這方面的圓滿結束。作者一方面描述上帝要審判逼迫者 (十九19-21,二十7-10);一方面以表達應許的生動圖像(11,三21,五10,七15,十一11-12),為到面對殉道威脅的信徒(二十 4),展示與基督一同作王的生命和榮耀,目的是要幫助他們熬過當前的試煉。

    
【本書的歷史觀】

       
教會一定得勝的保證,是源於兩個事實:羔羊『已經得勝』(過去不定時態,五5;參三21),羔羊『必勝過』祂的仇敵(將來時態,十七14)

       
在歷史終結之前,邪惡將循環不斷地發生。那獸昔日來過(也許是指尼祿,他是第一位逼迫基督徒的羅馬皇帝),然後下到陰間(逼迫止息了數十年),不 久又將出現(可能是指多米田,他是尼祿的化身[Neroredivivus],十一7,十七811)。這模式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也重複出現:撒但透過羅馬 皇帝()的活動將會被制止,但最終他會從陰間再出來,與歌革一同作最後反擊(二十1-37-10)。對教會的逼迫必須爆發、止息、再爆發——也許要重 複多次——末期才來到。然而上帝始終保守全體教會(十一1,十二1613-15,二十9)

       
最後的事件亦同樣發生兩次。在十九章17節至二十章6節,我們看見基督率領天上的眾軍殲滅獸和龍,使殉道者復活,並似乎給予他們與祂一同作王和審 判者的權柄。一千年之後,世界又出現第二次鬥爭,以及另一次的復活和審判情景(二十7-15)。事實上,千年期之後的所有細節,幾乎都可以找出先例,甚至 也引甩了以西結有關歌革的預言,不單是在千年期之後理所當然地出現(二十8-9),在之前也曾出現(十九17-18;參結三十九17-20)。約翰似乎認 為末後的事會有兩個大體系,二者之間相隔一段很長的時期。他可能預期兩者會按字面應驗——這相當於某種形式的千禧年主義;又或是,他視基督所戰勝的獸和龍 是當時羅馬朝廷的人物;這第一個體系仿如先前異象中的戰爭喻象,是另一次把末世的景象大膽地向後投射,展示成書後不久便發生的事情。

    
【末世論】

       
倘若我們已考慮本書複雜的文學架構,又從當中的啟示文學原型(apocalypticantitypes)瞭解約翰的末世論架構,那麼,我們便可 以參考新約其他更有系統的末世論陳述(例如:可十三章;帖後二章),歸納出啟示錄一個簡單的事件次序模式。在自然災害加增之後(1-11),會有一段短 時期(10,十一2-3,十二61214,十三5,十七10,二十3),由敵基督掌權,並壓迫上帝的百姓(十一7,十二13至十四5;不過,啟示錄並 沒有出現『敵基督』一詞)。上帝憤怒的徵兆(12-17;號、碗)將在基督再來前出現,消滅上帝的敵人(27,十四14-20,十九17-21)。之後, 便是一次過大規模的復活和審判(十一l8,二十11-15),以及上帝和基督的永恆國度出現(十一15,二十一至二十二章)。上述大部分事件皆可在未來性的 經文中依次找到(二十7至二十一8)

       
至於其他細節,例如大災難時期的長短,基督於大災難何時回來,以及殉道者於千禧年作王的性質等,在一些信徒群體中仍有爭論。

       
相對其他新約著作,啟示錄在末世論方面沒有甚麼實質貢獻。約翰大概與其他作者對末世事件的模式抱有相同看法,不過,他利用此模式作為一個豐富圖像的泉源,來照亮當前的處境;他在複雜的文學佈局中散佈這些圖像,藉此突顯出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勵教會。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